第(2/3)页 吴刘氏叫人摆上饭菜,并不是大鱼大肉,只是几个家常菜,让人称道的是做工精细,很有功力。吃过晚饭,又说一了阵子话,仍是不见吴兢回来。 已经不早了,今天是等不到了,陈晚荣三人起身告辞,吴刘氏也不留客,送他们出府。出了府,郑晴秀眉紧蹙,一语不发。 自从认识她以来,就没有这般沉默的经历,陈晚荣问道:“郑小姐,你是不是有什么事?若是需要帮忙,我一定尽力。” “多谢陈大哥的好意。”郑晴谢一声,这才轻声道:“陈大哥,朝中出大事了。” 一下午都呆在一起。她又怎么知道的?陈晚荣地好奇大起,问道:“这话从何说起?” 郑晴知道陈晚荣的想法,解释道:“凡朝中出大事,吴叔叔都回不了家。” 原来是这样,怪不得吴刘氏的眉头已经拧上了,敢情和郑晴的想法相同,陈晚荣恍然:“大唐威行天下,列国俯首,大事不少。”象唐朝这样强大的王朝。大事何其多,朝臣留中议事再正常也不过了。 郑晴细心解释道:“陈大哥,这事肯定是震动朝野地大事。自古以来,史家秉笔直书,董狐直笔责赵盾,汉武惧史家之言任由《史记》流传,史笔如橼,就是皇上也要惧三分。是以,太宗皇上下旨要史官参与朝议,为的就是监督皇上。以免出错。大唐避百官,不避史官,无论何事,史官都要知道。吴叔叔深夜不归,这说明朝中大事到现在还没有议决。要是我所料不差,象吴叔叔这样没有回家的重臣不在少数。” 唐太宗要史官参与议政的确是一个非常开明地举措,皇帝不怕群臣,就怕史官,不论哪个皇帝,无论他是好是坏。都想流芳百世,而史官一枝笔正好逼着他不敢做坏事,或者少做坏事。 赵盾因史官写他杀了晋君一事,大怒之下一连杀了三个史官,要求史官把这节删掉。然而,一个史官死了。又有史官接着写。杀了三个之后赵盾再也不敢再杀史官,这就是“董狐直笔责赵盾”史家典故的由来。赵盾是晋国权相,晋君在他手里不过是个玩偶,不得不惧史官,由此可见史官地力量。 武则天阴谋代唐,有好多事不能曝光,把唐太宗引入史官议政这一举措却给废了。睿宗当上皇帝,虽然没有明令恢复史官议政。也没有把史官排除在外。 那么多地重臣在朝中商议。必然是震动朝野的大事了。至于是什么事,就不是陈晚荣他们猜得到的了。 三人回到郑府。说了一阵话,各自就寝。 第二天一早起床,漱洗完毕,用过早餐,和陈再荣赶去校场。郑晴今天有事,没有随来。 今天的长安与以往不同,巡逻的兵士明显增多了,以往在大街上只是偶尔看见一队,今天却是一队接一队,不用说郑晴的猜测是对的,朝中发生了大事,要不然不会这般戒备森严。 校场在皇城边上,远远就看见三步一岗,五步一哨,戒备森严。陈再荣递上文书,兵士验过,带着陈再荣进了校场。另有兵士带着陈晚荣去了校场门口一间屋子,一进屋里,只见屋里坐着两个中年人。昨天在国子监见过地生员家人,想必和自己一样,在这里等生员。 兵士奉上茶水,送上点心,自行退了出去。陈晚荣冲二人一抱拳:“见过二位。” 都是生员家人,自然亲近些,二人忙还礼,个子稍高男子相邀道:“这位小弟,何不过来坐,我们可以谈谈。” 枯坐无聊,不如拉拉家常,说些趣事,陈晚荣自是无异议,坐了过来。另一个男子端着茶杯过来,三人围桌而坐。 “在下左向东,不知二位高姓大名。”高个男子自我介绍。 另一个男子道:“在下何幼年。” 陈晚荣自报家门:“在下陈晚荣,见过二位。” 相互客套一番,正准备话家常消磨时光,校场里响起了激烈地鼓声,鼓声如雷,震人耳膜。左何二人相顾失色,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。 陈晚荣笑道:“二位不必惊惶,想必是演武开始了。”校场演武,自然是要鼓声助战。一语提醒二人,二人自嘲一句,竖起耳朵倾听。这鼓声激烈异常,持续了好一阵,这才停歇。鼓声一停,左何二人地心情不仅没有平静下来,反而担心起来,自然是在担心他们的子弟前途。 陈晚荣虽然希望陈再荣能给太子挑中,这事成与不成操于太子之手,担心也没用,安心喝茶。吃点心。 只过了一会儿,鼓声又起,还是和适才那般激烈,左何二人担心得心都快从胸腔中蹦出来了。鼓声响起又停,停了又响,如此数次,再也没有响起,应该是考核有了结果,左何二人坐立不安了。站起又坐下,坐下又站起,额头上渗出了汗水。 瞧他们这模样,好象他们在参与考核一般,陈晚荣安慰道:“二位不必焦虑,等一会自有结果。” “左向东!”兵士在门外喊一声。 左向东下意识地道:“小的在!” “出来!”兵士推开门。 左向东手忙脚乱地跑了出去,关心过甚,连告辞的话都没有说。左向东出去之后,再也没有回来。过了一会,何幼年又给叫出去了。一去不回。 第(2/3)页